“敬畏”二字,既包含了对党纪法规的尊重,也蕴含着对违规违纪的警戒。对纪律、规矩、权力保持敬畏,既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,也是执政为民的底线要求。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将敬畏融入思想、化为行动,方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,在诱惑考验面前守住原则,自觉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。 敬畏纪律,筑牢思想“防火墙”。纪律是不可触碰的“高压线”,唯有知纪明纪,方能遵纪守纪。部分干部“破纪”往往始于“无视”,对纪律规定模糊不清、对警示教育不以为意,最终在“小节”中失守。党员干部当以“三学贯通”强化纪律自觉。原文学纪,建立“纪律条例+典型案例”学习清单,将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等纳入必学清单,逐字逐句悟透纪律红线;对标思纪,对照纪律要求,自觉查摆“八小时外”社交圈、生活圈、朋友圈,用“纪律放大镜”检视自身言行;创新守纪,积极参加“沉浸式纪律课”,亲历“破纪之痛”,在“敬畏—知止—践行”中拧紧思想阀门。 敬畏规矩,把准行为“定盘星”。规矩是权力运行的“轨道”,失去规矩约束,权力便会脱轨越界。从“舌尖上的浪费”“车轮上的腐败”到“会所里的歪风”,从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到隐形变异的“四风”问题,本质都是对规矩的漠视。党员干部当以“三查机制”校准行为坐标。日常自查,建立“规矩执行手账”,对公务接待标准、项目审批流程等自己经手的事项实行“一事一对照”,防止“惯性违规”;风险排查,结合岗位职能职责,用高、中、低三个等级标注岗位风险,对风险点进行评定,制定具有针对性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防控措施;民意询查,在服务窗口或办公场所展示“作风效能评议”二维码,定期查看群众留言,以“群众眼睛”倒逼规矩落地。 敬畏权力,甘当为民“勤务员”。权力是“公器”而非“私具”,敬畏权力的本质是敬畏人民赋予的责任。有的干部把职权当特权、公权私用,有的把服务当工具、谋取私利,根源在于颠倒了“权从何来、权为谁用”的认知。党员干部当以“三问工作法”践行权力敬畏。问需于民,自制“民情日记本”,每月定期深入基层一线,走访收集群众急难愁盼,标注“已解决”“协调中”“需上报”等事项分类,确保群众呼声有迹可循;问计于民,每季度自行组织一次“板凳问计会”,耐心倾听群众意见建议,建立“金点子转化清单”,让群众智慧直达决策一线;问效于民,对惠民资金发放、行政审批等群众关切事项进行电话、短信回访,开展“满意度反向测评”,将群众意见建议作为权力运行“风向标”。(晋宁区纪委监委 胡凤梅 || 责任编辑 田源) |